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热线
0755-82915333
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9: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财经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信息资讯 >> 财经资讯

报告:预计2015年GDP实际增速为6.9% 明年持续探底
上一条 | 下一条
发布时间:2015-11-23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组建的研究小组发布报告预计,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较2014年下滑了0.4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为6.6%,比2015年进一步下滑0.3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组建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最新研究显示,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经过2015-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源和新的动力机制,中国宏观经济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并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之中。


    当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较2014年下滑了0.4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为6.6%,比2015年进一步下滑0.3个百分点。

 

    2015年:全面步入艰难期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了《2015-201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探底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刘元春介绍,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全面步入艰难期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分化、微观变异、动荡加剧的一年。

 

    课题组认为,GDP增速的“破7”,非金融性行业增速的“破6”,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增长”,GDP平减指数、企业利润和政府性收入的“负增长”,“衰退式顺差”的快速增长以及“衰退式泡沫”的此起彼伏,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于2015年步入深度下滑期和风险集中释放期。

 

    2015年下半年在各类“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下改变上半年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于四季度逐步趋稳。但由于外需持续疲软以及政策刺激效应的弱化,经济趋稳的基础并不扎实,宏观经济总体状况依然疲软。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较2014年下滑了0.4个百分点,基本完成了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但由于GDP平减指数为-0.5%,名义GDP增速仅为6.4%,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0.2%,较2014年分别下滑了1.8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萧条、工业萧条以及进出口大幅度下滑的作用下,中国政府性收入2015年预计出现-2.2%的增长,政府财政压力全面上扬。

 

    2016年:经济持续探底

 

    “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刘元春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3-4季度开始出现。

 

    刘元春同时表示,仍有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将一起决定着本轮中国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下行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

 

    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经济是否将在2016年出现二次探底?房地产投资是否会在明年二季度成功反转?中国的债务重组是否能够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中国存量调整是否能够大规模启动?增量扩展是否足以弥补不平衡逆转和传统存量调整带来的缺口?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定位是否有效改变微观主体的悲观预期,并有效化解“通缩-债务效应”的全面显化?新一轮大改革和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构建?等等。

 

    “因此必须对于改革动力体系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世界经济的变异以及经济探底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4大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刘元春说。

 

    再定位宏观经济政策九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探底,决定了2016年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再定位。”刘元春说。课题组为此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建议:

 

    高度重视世界经济在大停滞和大分化进程中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近期出现的“衰退式顺差”说明全面启动供给侧管理和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定位需求侧管理政策,进一步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必有必要性。

 

    从战略层面看,调动各级精英阶层的积极性是当前以及未来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核心。

 

    高度重视2016年面临的两大类风险和四大核心领域。

 

    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率的基础上,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

 

    货币政策应当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全面重构,在宏观经济探底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必须旗帜鲜明地从明确“稳健定位”转向“适度宽松”,以稳定市场预期,打破“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扭转目前内生性回落的悲观情绪。

 

    金融改革应当持续推进,特别是正对中国宏观“去杠杆”的资本市场改革、资产证券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组合性措施应当快速推进。

 

    调整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变简单宽松的政策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房地产企业进行分类治理,防范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

 

    随着宏观经济调整探底过程展开,经济下行压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必须高度关注就业形势演变,防范和化解劳动力市场风险。低度的大福利体系的构建是放松就业约束的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