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年报”出炉,2015年6.9%的GDP增速符合市场预期。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经济增速保持平滑,但内部结构却出现明显变化,一些代表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的数据表现良好,产业结构出现明显调整。
基于这些数据,昨日的资本市场和各大机构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态度。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研判上,市场基本认可了此前《人民日报》提出的L型走势,认为中国经济将在合理区间内运行调整较长一段时间,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积蓄能量。
有官方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7%并不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数字,GDP增速在略低于7%的合理空间不仅能够支撑中国的发展目标,更为转型争取了空间。而对GDP增速“破7”,海外经济学家也普遍表达了淡定之情,同时强调了改革的迫切性。
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是否见底?对于这一问题,市场一直存在争议。此前《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解读供给侧改革的文章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形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昨日数据公布后,业内人士普遍认可了这一判断,市场反应也堪称积极。A股放量强劲反弹,上证综指大涨近百点重返3000点上方。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和多名专家昨日都强调了6.9%的来之不易和丰富内涵。
从较为正面积极的反馈来看,市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走势的认同和理解正在加深。开篇所述官方人士告诉记者,L型的判断极具艺术性,一方面显示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境外唱空机构所描述的硬着陆,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客观规律下的减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判断对于聚集全社会的力量专注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快速走出L型,实现U型或者V型当然更好,但这些的前提都是中国政府不会再使用强刺激手段。”他表示,转变增长方式是目前的首要目标。
海外认可L型增长
1月18日~19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AFF)上,中国经济无疑成为所有与会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称,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增速下降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威胁。他同时强调,中国的经济转型与改革不可避免,而政策的透明化可以更好地管理市场预期,抑制波动。
“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保持10%的增长,但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低位。过去中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但现在中国政府注意到应该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祉,让人们敢于消费。”伯南克称。
除了海外经济学家对L型增长的基本认可外,投资人士也继续看好2016年“买入中国”的前景。
L型增长仍需投资托底
受需求结构转向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年内较为低迷,工业增速的下降和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成为重要的病灶。
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思路,将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房地产去库存等定为今年的主要任务。在出清过剩产能的同时,扶持具有活力的产业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伯南克昨日称,主要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尽管转型升级是主要目标,但对于L型经济走势来说,托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现有的投资抓手,尤其是民生、基建方面“补短板”的抓手,将是稳增长的发力重点。比如仅1月上半月,国家发改委就已经批复超过2000亿元的基建投资项目,稳增长态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