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全名《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文件称,将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拉长短腿:聚焦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继续成为一号文件的主要着力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的一号文件都是聚焦农业现代化。
文件称,将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长期任务,并非一年两年能完成。“现在要把短腿给拉长,因为农业问题一直是短腿,是三农问题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文件称,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上述会议中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的一个大头,也是中国农业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提高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文件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落地措施包括多个方面,在粮食价格改革方面,文件称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13.75, -0.09, -0.65%)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其具体措施包括,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同全表示,供给侧改革要完善配套问题,比如信贷、担保、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支付结算、金融教育、基础设施这些方面。
其他在涉及农业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文件称,2016年将总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经验,适当提高农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紧出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管办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陈锡文还特别强调,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1号文件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一年实践来看,成果还是很明显的,因此,今年要继续推进。”他表示。
据李国祥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中,针对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给出了更具体的方向和措施。
文件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其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是围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这一主线,从发展多类型方式、培育多元化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多渠道服务、健全多层次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5年,在政策层面,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的文件陆续发布;资本层面,阿里巴巴、京东等资本大鳄进入农村,农资、农产品的购买和销售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都为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大学生等农村青年群体提供了诸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2016年在涉及产业融合方面的政策利好,可以看到的是,资本热度也还在继续保持。